天龍山原名方山,海拔1370米,位于晉祠西11公里處,560年(北齊皇建元年)興建天龍寺,山以寺得名。天龍山勝跡,首推石窟藝術,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石窟分布在東西兩峰,大小石窟共25窟,現存大小石佛500余尊,畫像、浮雕、藻井1144尊(幅),石質完整,光源充足,展現著東魏、北齊、隋、唐、五代近三個世紀的藝術杰作,反映了不同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格和卓越的藝術成就。1924年~1925年(民國13年~民國14年)間,外國侵略者對石窟進行了掠奪和破壞,新中國成立后,國家多次撥款修整,恢復了天龍山勝跡。園內植物生長茂密,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,各種動物55科197種,森林覆蓋率達70%。
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,又是山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自然保護區。山勢險峻,奇峰兀立,溝壑深邃,山路回轉,松柏相擁,蔥郁蒼翠,有蟠龍松、鳳凰松、松抱柏、石上柏、參天松等珍稀古樹,風景十分秀麗,氣候涼爽宜人。其人文景觀,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,還有漫山閣、龍潭靈澤、高歡避暑亭、石刻題字、觀音塔等。1607年(明萬歷三十五年)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景,即重山環秀、佛閣停云、龍潭靈澤、虬柏蟠空、鼎峰獨峙、石洞棧道、高歡暑宮、柳跖旗石。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。